杂谈

(转载)真的是一个时代的落幕?

作者:九边

忍不住想聊聊接下来的形势,春节断断续续写了五六天,是我写作周期最长的一篇。

话题好像又不太讨好,所以写作以来第一次不想阅读量太大,干脆,开个付费吧,这也是我自从开号以来第一次收费。

象征性定价五块,还可以转发一个亲戚朋友。五块钱,买一送一,买不了吃亏了吧。

2022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,叫《疫情下的北京失业中年》,那里边的哥们背了近三万贷款,裁员后卖房全家回成都了。

节前他来北京办事,随便聊了几句。他说自己2022年被辞退,后来看也不是啥坏事,因为他的房子品质非常非常差。

好在他被辞退然后卖房的时候房价还没开始跌,2023年开始的房价下跌,跌得最惨的就是他那样的破房子,北京出现大量的抛盘,一年时间直接跌去了大概20%左右。

比较搞笑的是,他在很长时间里都耿耿于怀为啥他们部门最先被裁,到了去年年底慢慢踏实了,并且有点小庆幸。

因为等到其他人被裁,也重演了卖房退场回老家的戏码,只是这些人的房子出售就非常非常难了,有些不愿意卖,一直拖到现在,房价已经打了个大折。现在大家都在纠结,一方面觉得房子不至于卖不掉,另一方面又忍不住心里发慌。

此外他这两年也没闲着,疫情期间就花了十几万购买新能源、半导体基金,一开始赚了点,后来一直赔。一边赔一边加仓,一直加到了三十多万,赔了五六万。去年下半年媳妇看不下去了,强硬不讲理把他的基金给卖了。他一直耿耿于怀,直到股市反向暴涨,才意识到如果当时不抛,可能奔着十几万去了。

他跟我感慨,说年近四十,彻底服气了自己的废物本质,前半辈子只干了三件明白事,高考超常发挥考了个好大学,毕业后脑子一热去北京赶上了互联网爆发的机遇攒了点小钱,以及碰上了自己的老婆,其他事基本干啥啥不成。

甚至买房也太算好投资,因为后知后觉,2016年之后房价涨起来之后才买,还了几年款,后来一看,尽还利息了,要不是卖得早,说不定还不如把首付放银行存定期。

其他的干啥啥不成,到现在也不知道新能源和半导体怎么就跌成了那样,以及互联网企业怎么一夜之间成了那样。后来一打听,发现当初大厂同事们,竟然差不多,除了几个同事买了中概互联,一开始爆赚,后来一边跌一边补仓,快补破产了。

他现在在成都的一家国企上班,工资只有之前的一个零头。顺便晚上给朋友公司的一群人培训JAVA,因为没签约,也不算第二职业,月底朋友微信把钱转给他。

为啥说他的事呢,因为现在想起来,发生在2022年这件事,可以看作是“大风起于青萍之末”,大家想想是不是。

当时就是市场不太行,各个互联网公司收入降低,导致大厂产生了阵阵凉意,然后他们“把寒气传递给每一个人”,开始了没完没了的裁员,查了下,“寒气论”是2022年8月23号任正非说的。

而2023年,有点像一波不太景气的反弹,第一季度放开后,包括我自己在内,觉得应该能好一些,不少人去开店,整体反弹了一下,随后就是一大波开店之后的倒闭潮,也让很多人意识到了问题不那么简单。

然后大厂开始接连不断地裁员,这些人背着高贷,被裁之后发现太过高估未来的预期收入了,选择卖掉房子,于是一线也产生大量的挂牌。被裁这些人进了人才市场,主动降低了自己的预期,HR刷简历的时候,开始后悔之前招的那群人给高了。

于是又发生了接连不断的降薪裁员换岗,用低价员工把高价的替换掉,想尽办法也要把成本给降下去。不仅如此,很多国企之前是大厂的养老院,也就是很多码农在大厂卷不动,就找个国企待着,早几年进去的工资很高。这两年这些国企收入下降,也天天盯着这些人的工资,觉得给高了,这群老码农也都慌得不行,目测如果环境不好转,迟早降薪。

说码农行业,是因为我在这个行业,通过读者反馈,其他行业也都差不多。

大家纷纷改变了预期,有人本来准备买房也不买了,甚至省吃俭用地存钱。

这种预期扩散出去,就形成了一系列的螺旋下降。首先是新房卖不动了,然后消费也不行。

还有一个问题可能被忽略了,就是公募基金。

之前大家愿意把钱拿出去投资,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预期未来会赚到更多的钱,这种情况下才能承担更高的风险。

当预期减弱之后,大家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明显变弱了,稍微有点亏损就受不了,尤其有媳妇的情况下,大概率就得赎回。

大家想想啊,你赎回,基金经理就得卖股票,持续卖可不是对股市形成了持续抛压?

年底徐雷发了一段话,“如果还认为我们陷入的是经济周期的下行周期,那就真的错得太可怕了。这应该是一个时代的落幕和一个时代的开启,周期和时代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性质。”

让我想了很久,“周期”的意思是还能回去以前的状态,“时代的落幕”,那就是永远回不去了。

经济会不会变好,我觉得将来应该能好起来。但是能不能回到以前的高速增长状态,目测不可能了。这一点上,徐雷是对的,确实回不去了。

原因很多吧,疫情冲击,俄乌战争,少子化,逆全球化,债务危机等等,这共同组成了一曲“旧时代”的挽歌。

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的感觉是一样的,我们的社会在短短几年内就多了很多暮气沉沉,几年前几乎所有的自媒体都在尝试教大家赚钱。现在都在教大家攒钱,“中产返贫”、“攒钱”之类的话题也成了热门话题。我们知道,一个话题成了流量密码,本质是因为它是被高度认可和达成共识的,不然不会有那么大的共鸣。

而这种共识又是自我加强的,大家都不买房,房价就得持续下跌,财政就有点紧张;普通人存钱,消费不振;富人存钱投资变少,社会岗位紧缩,普通人工作也不好找了。这些又会相互影响,形成一个相互加强的循环。

前段时间就给大家解释过,我们现在M2看着大,其实主要都是存款,并不会形成通胀,真正影响通胀和社会活力的是M1,现在M1增幅是很小的,也就是社会上活跃的现金并不多。没有通胀,那就是通缩,通缩会导致失业率上升,进一步导致更深的通缩。

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,也是因为预期的变化,导致普通人觉得未来艰难不如存钱,富人觉得未来预期收益不行,不如不投资。

大家看出来了吧,经济增速降低并不是简单的“以前多赚点,现在少赚点”,因为这个世界是被二八定律统治的。

可能以前增速10%的时候,少部分人增速50%,其他人增速2%。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一代人就赚出来大几千万的收入。大家工作日去SKP和国贸看看,就知道中国的富人阶层有多可怕。这些人没有每年50%以上的增速,根本不可能改开这么短时间攒出来那么多钱。

现在一下子跌到了5%,可能结果就是很多收入不高的人停止了增长,另一部分高净值的人收入增速也从高铁变成了绿皮。

经济增速的降低,会逐步体现在老百姓收入上,老百姓的收入增速又会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。

跟很多人理解不一样的是,大家需要好几年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收入增速正在明显下降。

倒也不复杂,第一年收入没增加,大家觉得这是阶段性状态,明年就能好起来。第二年也没增加,觉得明年总该增加了吧。第三年也没增加,就开始有点慌了。到了第四年已经不指望啥了。

这也是为啥从基层老百姓到上层,整体的决策都有滞后性。比如咱们现在看日本的经济失去的三十年。日本泡沫破裂是1991年,可是房价真正开始跌是1996年。

刚开始大家的感觉是工作难找,工资几年不涨,都觉得过段时间就好了。等到大家意识到工资可能再也不涨了,就不但不买房,甚至开始变卖多余房产,房价才开始松动。

等到政府意识到问题大了,出台刺激计划大规模QE,已经是2001年,这都十年过去了。

也就是说,居民用了五年才意识到问题,政府用了十年。大家一开始都觉得是周期性波动,但是后来发现早就已经变天了。

我们知道,消费这事跟收入强相关,但是并不是完全相关。

你一个月赚三千,但是你觉得你和整个社会都蒸蒸日上,你会把这三千花个精光。因为潜意识里你觉得这个下个月还有三千,甚至更多,甚至你可能会贷款消费,因为接下来欠的那点钱很容易还上。

反过来讲,你一个月赚三万,但是职业生涯岌岌可危,你可能抠抠搜搜,把赚的钱都存起来。

我一再说的那个例子,亮亮丽君夫妇几年前敢把70%的收入还房贷,现在看着极度不理性,但是回到当时,大家却觉得稀松平常。因为那时候大家都觉得未来收入会一直涨下去,房价也会涨下去,现在吃点苦,将来就可以享福,消费观念无比激进。

不仅居民部门观念激进,包括恒大在内的企业,还有各地的政府,都在大规模借钱消费。本质都是觉得未来会更好,现在多花点,哪怕欠债都没事。这些债务推动了那些年的突飞猛进。

日本那边也印证了这一点,日本在三十年前收入已经达到了人均两万多人民币,但是随后一直没咋涨,大家也不愿意消费了。

从这里也能看出来两件事:

消费纯粹就是个观念问题,或者说就是个信心问题。

债务问题就是信心的衍生品,只有对未来信心足,才会承担债务,信心太足会产生债务危机。

此外增速减弱还有个副产品,也就是奋斗的性价比和容错率暴跌,这个不多说了,大家都懂。

说到这里,大家可能说,博主经你一说,未来一片灰暗啊。

这倒不是。

我的意思是,得先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。

高增长时代,“敢”字当头,清华北大,不如胆子大,反正就算栽了,也能乘着东风很快翻身。

但是在低增长时代,机会大幅变少,财富积累会非常非常慢,可能输一次下辈子也没法翻身。

可能有小伙伴说,我们产业升级不是做的很好吗?

是的,谁都没法否认这一点。

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接下来就是产业升级和“人口债务双衰退”之间的拉扯。

此外我也一再说,我们产业升级的目的是卖出去,中国的新能源,汽车业,造船业,这些东西都是非常昂贵的大件,大件是没法卖给穷人的,你也不可能借钱给别人买你东西。

所以我们依旧极度依赖西方市场,甚至印度市场,这也是为啥比亚迪一直在折腾想去印度和波兰建厂,不然永远也成不了丰田。日本出口汽车输给了中国,那是因为日本车厂主要的车都在海外生产,去年全年卖了1120万辆,我们的企业必须出海,而且得去发达国家,不然几乎不可能真正拿下丰田。

此外汽车到底能不能取代房地产?

有一说一,非常难。

汽车不会花掉六个钱包;汽车到手就贬值;绝大部分人不会背上三十年的贷款去买车,买车之后不会像买房那样花很多的钱去装修;大家也不会屯汽车。这个意义上讲,汽车根本没法跟房子比,它本身是个消费品,缺了房子的金融属性和资产属性。这也是为啥各国房地产和基建潮结束后,经济增速都会放缓,一般来讲,房地产不行后,基建也就维持不下去了,因为没法筹钱。

但是房地产和汽车的产业链都非常长,能容纳巨大规模的产业工人,更重要的是,汽车可以出口。如果能保住海外市场,汽车就算比不上房子,确实是个很重要的引擎。

也正是因为没有什么产业能跟房地产比,所以房地产时代结束之后,叠加老年化,我们也就告别高增长了。

说到这里,可能有小伙伴说博主你对未来怎么看?

说真的,从2022年开始,很多人有种莫名乐观的时候,我反而是悲观的。到了今年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悲观了,我反而乐观了起来。

主要也是意识到了低增速可能也可以过得不错,此外大家慢慢也意识到了,“人只能是目的,不能是手段”,东亚一直以来把人当工具的毛病这两年消退的很明显,更重要的是年轻人自己也反应过来了,健康的社会肯定是把人当人的社会。

此外不太好的现状有利于管理层发现问题并改正,中国近一百年来所有的进步,都是在困境中发现了上一个时代的问题,然后改正,就有了一波进步,这个意义上讲,还真是周期性的。

比如遵义会议上纠错成功,开启了我党的开挂之路。1978年以后再次纠错成功,开启了我国此后四十年的崛起之路。

而且前年和去年想明白了几件事。如果说1978年以后,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两件事,除了加入WTO,还有个“城市化”。

WTO不多说了,输入了技术和管理能力,输出了制造业产能,并且把整个中国上下都给激活了。

不过对中国影响最决定性的,是城市化。

城市和农村最大的两个差别,商业社会和陌生人社会。

商业社会好理解,你吃的用的任何东西,都是你买的,而不是自己种的或者你老婆给你织的。

这种社会里,商业和信用就是整个社会的基石,大家想想,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,都是建立在商业的基础上。传统社会却不是,一年花不了几次钱。

这种十亿规模的城市化,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锲入全球大市场才能活下去,把原料拉到中国,加工完之后卖出去。

哪怕我们转型新能源,新能源需要大量的锂矿、铜矿,还有钴镍锰等材料,这些的主要产地都在海外。我国这两年大举入股海外的那些矿山,保证我们的新能源原材料稳定供应。但这些商业合同都有个前提,商业规则本身是被认可和尊重的,否则都没意义。

所以说我们就算摆脱了对石油的依赖,也摆脱不了对海外矿山的依赖,问题是我们根本没法摆脱对石油的依赖,“产业全球化”对于我们来说,依旧是接下来的重中之重,理解了这一点,大家就理解了为啥那个岛一直犹豫不决。

此外更关键的一点,传统的小农经济和熟人社会里,靠宗族力量就可以维持秩序。

现在商业社会和“生人社会”依赖的是各种合同,你去某个公司上班,你去报名健身房,你买房买车甚至买游戏,出了问题都得法律解决,你不可能去找宗族长老,所以法制也是个不可逆的趋势。

这也是为啥越是大城市,老百姓越倾向于用法律解决问题,比如上海,人均报警狂魔,屁大的事也报警,可能小县城的人一辈子也没报过警。

这段时间不少人说中国未来发展最大的阻碍,可能就是法治化进程。这个我是同意的,不过我相对比较乐观,这么大规模的城市化,叠加眼前的困难,可能会加快我们的法治化建设。

最近那个《第二十条》大火,背后也有这个逻辑。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法律关系自己的切身利益,法律伦理问题也就成了一个爆款内容。我父母他们对这类问题就很不关心,他们一辈子没报过警,没有通过法律解决过问题,也不相信法律。他们还是相信碰上啥事要找人平事,所以也别指望他们那代人做法律建设了。

困难也会加快咱们的民生保障、分配制度建设,没有危机这些都会一拖再拖。这不是咱们的问题,全世界的团体和个人都是这样的:如果当前的系统能运转,绝对不会做任何改变。

这也是为啥我们这个国家一直有个潜在周期,“一管就死,一放就乱”。经济不太好,就放开让老百姓自救,等到太好了,又加以约束,已经好几轮了,只是大家没注意到。现在到了哪一步,大家应该能感觉到了吧。

此外传统社会里,底层是靠暴力来维持平衡的,孩子数量本身就是安全的保障,而且也不用咋培养,培养成个农民就行了。进入了城市文明,你的安全不再依赖孩子的数量,反而培养目标不断上升,导致成本暴涨。

城市化自然会带来法制化趋势和少子化,这在全世界都是个没法躲避的趋势,但是少子化反而会让大家更加关注人本身的价值,而不是当成红利。少子化对社会不太好,但是对个体不一定,事实上很多人已经享受到了人口下降带来的福利。

也就是说,如今城市化率接近70%的中国,和之前几千年的中国完全不是一码事。

这也是为啥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,黄河水倒流不了,因为10亿市民基本上堵死了所有的退路,这么大规模的市民阶层,任何违背规律的行为都会遭到剧烈的反噬。然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回到正轨上来,开放和贸易这两个基石谁都动摇不了,法制化也在稳定前进。

十亿市民,将是中国最大的压舱石和财富的来源。这块压舱石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老路,也走不通,必须参与国际贸易和分工。

此外这个大规模的城市人口,这也是近乎无限的资源池,叠加互联网,每个人都有机会从中捞出来自己的一个机会。

接下来会不会发生日本那种持续的衰退,我也不知道,因为不清楚到底有没有新的发展引擎顶上去,也不知道居民还债的压力和产业升级的动力到底哪个占上风。

不过我倾向于觉得,中国依旧有很多改革潜力,也就是纠正之前的一些问题,就能迸发出新的动力。

反正吧,高速增长时代确实结束了,我们确实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,纠结、迷茫甚至怀疑什么的,都是正常的。

官方接下来会继续调整很多策略,纠正以前的一些措施存在的问题,如果不爆发战争,情况应该不会大幅恶化了。大家维持保守策略,磨砺专业技能,顺便培养爱好进入一个小领域,每个人都有爆发的机会。

最后,想说一句,幸福和痛苦的本质都是预期。

史铁生说,四肢健全时,抱怨环境糟糕;瘫痪后,怀念行走奔跑;得尿毒症,又想起长褥疮时;人生无所谓幸与不幸,只是两种境遇的比较罢了。

一个读者去年因为喝多了跟别人推搡起来,对方突然就那么倒了,直挺挺的跟死了似的,然后他被抓了进去。在看守所那几天真是度日如年,一夜白头,因为当时大家都以为那人死了,他听派出所的说斗殴致死十年起步,说不定还是个无期。

后来过了几天对方没啥事也达成了谅解,原来那人有个一紧张就晕过去的毛病,他被拘了几天就被放了出来。

后来出来之后每天都觉得幸福的不得了,彻底看开了,年底公司裁员他被裁了也没纠结,干脆利索打包回了云南。还跟我说以前还在纠结孩子高考,最近不纠结了才发现老家云南的高考最容易。并且表示今后没啥事能让他郁闷了,并且过年期间开车去了新疆阿里,路上给我发消息说不理解为啥这一刻等了十年。

倒也不是让大家去看守所体验生活,现在我们的社会,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资源和理由去幸福。哪怕经济增速减慢,甚至爆发危机,只要控制好债务和风险,调低一些预期,现在已经有足够的条件让每个人都活得很好。

2024,保持健康,保持乐观,现在的经济存量很大了,就像一个中年中产碰上了问题,无论如何也比一个一穷二白的穷光蛋手段多的多,办法也多的多。

一切慢慢都会好起来的。

留言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